欢迎访问民生调查网官方网站
设为首页 | 收藏本站
国际新闻 民生新闻
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
军事新闻 体育新闻
部委信息 风云人物
时事观察 政策解读
法治生活 法律法规
安全生产 食品安全 生态环保
健康卫生 房产商情 财经在线
娱乐资讯 旅游天下 科技之窗
文化名人 文化产业
中华情缘 书画收藏
民生调查 监督曝光
今天:
您所在的位置:主页 > 时政新闻 >

全国84地发布“就地过节”政策 有这些变化

时间: 2022-09-29作者:消息 来源:网络 点击: 350次

国庆假期将至,多地发布了有关出行的防疫提醒。据界面数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9月28日14时,全国至少有24个省市、84个地区,在国庆节前发布提示,倡导市民“就地过节”。

  早在9月8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就曾倡导群众中秋、国庆假期在本地过节。同日,广州市、呼和浩特市、哈尔滨市等地,发布通知进一步倡导市民就地过节。截至9月28日,全国四大一线城市均发布了关于国庆假期“就地过节”的倡议。北京市在三日内连发两则通知,提倡市民减少出京活动。

  从时间上来看,自9月21日以来,各地疾控中心和卫健委等部门,开始密集发布国庆假期“就地过节”倡导和假期防疫注意事项。截至9月28日,至少有73地发布了相关通知,仅26日一天就有21地。

  具体来看,今年国庆节各地“就地过节”政策依旧包括“减少跨省市出行”“不去中高风险地区”等,不少省市还倡导市民采用短程游、市内游、周边游等出游方式。

  从各省市国庆“就地过节”政策来看,目前各地的防疫政策坚持“落地检”“三天两检”,实行报备制度。部分省市要求有省外旅居史的人员抵达12个小时以内,需在当地做第一次核酸检测。

  在国庆假期“就地过节”倡导下,各地旅游景区也纷纷升级了防疫措施,要求进入景区的外地游客至少要实行落地“三天两检”。

  据界面数据统计,“非必要”“风险”“尽量减少”是各地出台的“就地过节”政策的主流用词。

  2022年国庆节,各地在表述市民跨省市出行时,更多使用“非必要”这一词语,来倡导市民“就地过节”。该词在全国各地的使用频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。“风险”一词是为了提醒市民注意旅途防疫,现有政策基本都有提及。

  近一年以来,官方倡导的出游方式和出游距离稍有变化。在2021年国庆,各地发布的有关“就地过节”的通知里,“山水游”“自驾游”是被提及最多的出游方式。今年“五一”,官方对距离做出了进一步限制,更倡导“短途游”,在用词程度上,也选择了“避免”这类较为严格的词语。今年国庆节,“本地游”“休闲游”被提及较多,官方未对出行距离做出更严格的限制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在今年国庆、今年“五一”和2021年国庆关于“就地过节”的通知里,“报备”“报告”等词语出现较为频繁。据界面数据不完全统计,2022年“五一”至少有24地明确提出落地或离开前向所在地报备。

  各大在线票务和综合旅游平台数据显示,“十一”期间机票和火车票预定量均出现暴涨。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,16日上午放票后,9月30日北京-郑州、北京-西安、北京-银川等线路多车次车票一开售就被“抢光”了。此外,国内航线机票预订量和平均支付价格均涨幅明显,预订量自中秋以来增长达2倍。

  从数据来看,今年国庆节人们更倾向于“周边游”,广州、杭州成为热门城市。在“长线游”中,云南省有4个城市上榜,尽管当地存在零星疫情,仍不挡游客出游热情。此外,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北京四大一线城市成为机票预订排名前十的目的地。

  9月28日,交通运输部预测,在国庆节期间,全国道路客运预计发送旅客2.1亿人次,较2021年同期下降约三成。省内中短途出行占比较大,跨省长距离出行较往年减少,小客车自驾游、周边游比例相对较高。

  大多数职场人表示这个国庆假期会响应防疫政策、减少外出活动。前程无忧9月26日发布的《职场人休假习惯洞察报告》显示,有61.3%的受访职场人在国庆假期选择就地过节,只有26.7%的受访者正在规划出行活动。

时政新闻

更多>>

最新文章

推荐文章

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(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) 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,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,作出如下决定。  一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 (1)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
关于我们 | 机构介绍 | 报社动态 | 联系我们 | 版权声明 | 招聘信息 | 查询系统
主办:民生调查网 联系电话:18515185132 邮箱: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6号 邮箱:zgmsdc@126.com 邮编:100142
Copyright © 2020中国民生调查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等各类信息,均为中国民生调查网站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,禁止转载.
京ICP备2020045324号-3